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0
1720
Images from Allan

【讀者專欄】

.

最近幫兩位小姐(母女關係)剪頭髮時,閑談間知道其中一位以前在香港某高級時裝品牌工作,跟我太太工作性質很像,話題總離不開服裝、品牌設計及跟流行髮型等,而囡囡談及每次回港探親,總會到舅父家中作客,當談及舅父房間的尺吋時,(房間還不及加拿大家中的洗手間面積),令我察覺到年輕一代在加拿大成長,未必知道其他地方或城市的居住環境,所以想趁這個機會給大家重溫一些香港的「舊居地」。

~ 徙置區、石硤尾邨、牛頭角下邨

有幸地(應該感覺不幸才對)都曾經住過以上這些香港早期的樓房,還記得以前中學有位同學,舉家從外地移民到香港,家中環境清貧,而政府只能安置他們於由木板及鐵皮加建而成的臨時徙置區,夏天時後屋內溫度非常之高,猶如焗桑拿一樣,冬天時比加拿大的冬天還要寒冷,下雨時滴水聲不斷,感覺像住在熱帶森林一樣,更試過打風季節是時連屋頂也會被吹走……

但成長的環境造就出不一樣的成就,今時今日那位老朋友已經是多間藥店的老闆,住的、吃的、開的車也是價格不菲,兒時的環境與鍛煉,就算沒有含着金鎖匙出生也好,只要自己努力仍可走出美好的人生。

Advertisement

石硤尾邨七層高的大廈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共房屋,我嫲嫲就是住在這種大樓內的,一個小小的單位約二百多呎左右,已經要住上八、九人或以上,當然住宅內沒有房間,沒有廁所及廚房,當時人們會用鐵枝燒焊及用木板整合成多格「凌空」吊床,而晚上大家只會打地舖睡覺,只能說只要是有瓦遮頭便滿足,煮食的爐頭大家就放在走廊外,每當黃昏時,走廊外邊站着各戶的大廚就會忙著準備晚飯,大家也都熱得滿身大汗,鐵鏟鐵鑊叮叮噹噹的響起,從天井望出去的畫面其實是蠻有趣的。

每層樓層各盡頭都會有共用洗手間,那種一格一格的設計,底下共用去水的「便便河」,試想想左鄰右里完事後,水流漂過閣下腳底的那種情景,驚嚇程度非言語所能形容……最最最感難受的是共用大浴場,每到晚上各人拿着大膠筒再加燒好的熱水煲,各自各站邊靠牆企洗白白,感覺總是怪怪的,很像在監獄中一樣。

而七層大廈天台的地方,又大多會用作小學選址,可能是成本低而又鄰近住宅,方便小孩下課後自行回家吧!

牛頭角下村(牛下)是我小時候成長的地方,大樓的設計及環境已經比石硤尾邨的進步很多,每個住宅也會有獨立廚房及廁所,二佰多呎的空間住下我們一家五口,沒有什麼睡房、客飯廳等區分,只是一個小小的(studio flat ) ,放上碌架床、木椅、摺檯及摺櫈等等,電視總是放在五桶櫃上面,空間雖小但與家人的關係感覺非常之親近,(比起現今人們各自各在房間上網好得多),另每家每戶晚上總是電視送飯,還記得「歡樂今宵」是陪着我們成長渡日的好夥伴呢。

另一特色是每幢大樓底層都是許多林林總總的商店,士多、餐廳、理髪店、大排檔等,以前每個區總會有一間石油氣舖,只要打電話他們,他們就會踏單車送到家中(還記得媽媽煮飯時,中途沒有石油氣她總會把石油氣罐放平滾動一下,之後總能弄出多出一點氣給晚飯完成)。

而每次買貨品總會到相熟的事頭婆那裏,買的貨比較便宜又可靠,街坊街里見面總是會打招呼,而家中的大門總是半打開的,小孩子就在走廊玩耍或踢球,當欠缺如柴米油鹽等仲可以到鄰居處暫借一下,濃厚的人情味就是以往住在公屋的特色吧!

現在我們在加拿大享受的優質生活,是我們上一代飄洋過海、離開熟悉的故鄉,辛苦的播下種子給我們收成,非常感恩大家不需要親身體會那種境況。

如大家下次有機會回港,想親身見識一下以往的香港居住特色,可以到以下地方內有更多詳細資料。( 石硤尾美荷樓展覽館)
https://www.discoverhongkong.com/tc/interactive-map/heritage-of-mei-ho-house.html

.

fresh & co hair salon
高級髮型設計師 Allan

Allan簡介: 從事髮型設計師27年,於香港中區的髮型屋出任director 多年。

Allan’s Instagram: @ hairbyallanjames

.

此文章由 fresh & co hair salon 高級髮型設計師 Allan 撰寫及提供相片 。

(本文章意見及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Ai Channel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