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January

每月檔案: January 2022

牙齒疼痛原因有許多種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0
每個人都有牙痛經驗,不過,牙醫師提醒,如果找不出原因,可得當心,千萬不可等閒視之,這可能是糖尿病、三叉神經痛,甚至是致命的動靜脈血管畸形瘤。 有名30歲男性病患至牙科診間時,抱怨牙痛已經半年多,看過許多醫師,也做過不少治療,卻找不出原因,牙痛引發頭痛,當牙痛發作時,引起頭部劇烈疼痛,痛到頭部快炸開似的,但吃了止痛藥,症狀隨即獲得緩解。 該男性主訴,半年前,因右上牙齒疼痛至牙科診所,經醫師臨床口腔及牙科X光檢查,初步診斷為右上第一大臼齒舊有填補物不密合,以致二次齲齒,但移除填充物後,發現蛀牙並未影響到牙髓神經。 相隔數個月後,他再度右上牙齒疼痛,且引發頭痛,經過牙醫師仔細口腔檢查,會同根管治療科醫師和牙周病科醫師檢查,確認右上及右下每顆牙齒都沒問題,也不是非顳顎關節異常,更無典型三叉神經痛症狀。 為此,他被轉診至神經外科,做了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這才找到原因,他罹患了動靜脈血管畸形,以致引發疼痛,經過手術及藥物治療後,終於解決半年多的疼痛問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趙書群表示,非齒源性的牙齒疼痛在臨床診斷是相當困難的,臨床上常見的非齒源性牙齒疼痛有三叉神經痛、顳顎關節障礙,動靜脈血管畸形則相當罕見。 趙書群指出,非齒源性的牙齒疼痛與齲齒所引發的牙髓疼痛相當類似,部分非齒源性的牙痛患者白白受罪,接受根管治療,甚至拔牙,才發現這並不是牙齒問題。 趙書群提醒民眾,牙齒疼痛原因有許多種,如果牙醫師檢查不出牙齒問題,或是治療後還是繼續疼痛,就應該懷疑非單純牙痛問題。建議病患求助神經科醫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

0
一般人認知的中風常會造成肢體癱瘓,引起家庭生活風雲變色,然而,醫學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俗稱「小中風」,症狀比較輕微,有人甚至很快恢復,因此,多數民眾容易忽視。其實小中風可以說是中風的前兆,後續可能引發中風機率相對提高,必須加以嚴防。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 小中風的成因是由於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到阻礙,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可能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產生複視、視力模糊或暫時性失明等,部分會有耳鳴,手腳發麻無力、步態不穩,或突然大舌頭、說話遲鈍等情況。醫學定義認為小中風通常符合「24小時之內恢復正常,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以及神經學影像正常」的3個條件。 現代人往往因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在小中風症狀出現後多休息即獲得緩解、恢復正常,因而不放在心上。順安復健專科診所滕學澍醫師指出,罹患小中風的患者,代表腦部及末梢血液循環已出現不良警訊,歷經小中風的1周內,很可能引發真正中風,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30%過去曾經歷過小中風。 滕學澍醫師提到,曾收治1名年約46歲的陳先生素有偏頭痛的問題,偶爾會出現暫時性手麻,原以為是姿勢不良引起,進行復健治療後成效有限,開始使用銀杏葉萃取物,有了明顯改善。 促進及預防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遠離小中風威脅 小中風好發族群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其中血壓長期偏高,容易導致血管壁脆弱、內膜受損、甚至破裂,最後引發腦血管出血;高血脂表示血液裡脂肪堆積過多、壞膽固醇高,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血管愈變愈狹窄;高血糖容易導致血管受損不易修復,血循變差。其他如抽菸、肥胖、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不正常又不愛運動,都容易讓身體及血管產生慢性發炎,提升小中風的機率。 滕學澍醫師提到,之前碰過1位40歲的張先生,外表看似年輕力壯,但經常外食、膽固醇和血壓居高不下,近來更出現偏頭痛症狀,經檢查瀕臨中風的危機,透過銀杏葉萃取物治療約1個多月,症狀持續改善中。 預防小中風發生,罹患先天心臟血管疾病及三高患者,必須服藥控制,作息規律、適當舒壓,多攝取高纖蔬果,補充足夠的水分,飲食少油、少鹽,戒菸酒以及適度運動。滕學澍醫師補充說明,就醫檢查排除因頸椎、腰椎或周邊神經壓迫導致的手麻腳麻,經由醫師及藥師建議,平時可適時使用銀杏萃取物保養,能有效促進及預防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並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幫助組織器官正常運作,維持身體機能健康。 滕學澍醫師還提到,經收治一位55歲林小姐,一直有暫時性手麻的困擾,直到某次手麻持續時間變長,排除神經壓迫可能性,經醫師建議嘗試銀杏葉萃取物治療,1個多月後症狀改善不少。 保健血管超前部署 慎選銀杏萃取物選擇知名大廠牌 市面上銀杏保健產品琳瑯滿目,雖然主要成分大同小異,但「萃取物不等於萃取物」,藥品製程和穩定藥物的賦形劑會有不同,選擇知名大廠牌的產品在於製程和萃取技術比較嚴謹,一分錢一分貨,使用後產生致敏機率也會降低,就像紅酒,不同品種、來源、種植方式、製程、儲存方式,口感香氣完全不同。 利用銀杏保健血管超前部署,建議尋求醫師建議或藥師諮詢較有保障。滕學澍醫師強調,天冷是中風好發時節,老年人早晨應緩慢起身、穿好衣物保暖,喝一杯溫水促進血循,出門應戴毛帽避免吹風。當感覺身體出現不適,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才能防患於未然。

加國正接種第三劑疫苗 有省份已公布接種第四劑

0
具高度傳染性的奧密克戎 (Omicron) 變種病毒持續肆虐全國,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 (NACI) 建議,有 "中度或嚴重" 免疫障礙的國民,可以在接種第三劑疫苗後 6 個月或以上,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亦即第 2 劑 (加強劑)。 安省政府日前公布,向長期護理院、退休人士宿舍、長者護理居所及其他聚居設施的居民,提供第四劑疫苗。 與此同時,緬省建議為有中度或嚴重免疫障礙的人士,在接種上一劑達 6 個月以後,注射第四劑疫苗。 沙省亦決定,向有免疫力障礙的省民,提供第四劑疫苗,而且只需與接種第三劑相隔 3 個月。 世界衛生組織 (WHO) 一直反覆強調,各國應顧及平等分配疫苗的重要性,總幹事譚德塞 (Adhanom Ghebreyesus)周四重申,在世界仍有數以 10 億計人群一針未打的情況下,少數國家不斷地接種加強劑,無助結束疫情。 截至星期日,加拿大確診病例累計超過 250 萬例,死亡超過...

醫生表示:如果在接種 COVID-19 疫苗後看到腋下有腫塊,請不要驚慌

0
隨著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接種 COVID-19 疫苗,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遇到副作用,腋下腫脹。 放射科醫生們希望現在談論它,可以防止人們在接種疫苗後發現腋下有腫塊時會假設最壞的情況。 Dr. Jean Seely 是渥太華醫院乳房影像部門的負責人,也是加拿大乳房影像協會的主席。 在美國開始出現接種 COVID-19 疫苗的人的報告後,Dr. Seely 她意識到了這種副作用,然後在接下來的幾星期內注意到人們的腋窩或鎖骨區域出現了新的腫塊。 接種疫苗的副作用 在大流行前的世界中,腋窩區域出現新的腫脹這會非常令人擔憂。 雖然這種副作用並不危險,但醫生無法通過乳房 X 光檢查區分這些腫塊,以及需不需要腫塊活檢。 Dr. Seely 說:"與之前的測試相比,它們看起來一樣。" "所以通常情況下,如果我們看到腋窩淋巴結出現新的腫脹,那將是癌症的徵兆。" 由於 Dr. Seely 聽說這與疫苗有關的報導,她提出了正確的問題,並發現患者在一星期前接受了疫苗注射。而患者她腋下的腫塊是與她注射疫苗是相同的手臂。 Dr. Seely 說:"基於此,我能夠有信心向病人說,這很可能是接種疫苗的副作用。" 他們進行了更多的測試以確定,當病人在三星期後回來進行覆診時,該腫塊已經自行消失了。 身體對疫苗的正常免疫反應 根據乳房成像協會在去年 1 月份發布的一份諮詢報告,大約 (11%) 的人在第一次注射 Moderna...

愛民頓 “唐人街 Dining Week” 1月13日開始

0
2022年愛民頓唐人街 Dining Week,由 1月13日開始,一直到 24日。 今年將會有 (18間) 餐廳食肆參與優惠美食週。 在此期間,參與的所有食肆商舖都會提供 ($10) 和/或 ($18) 的優惠套餐。 Dining Week 主辦單位訪問過以下幾間餐廳: Tea Bar Cafe (嘆番杯) Tea Bar Cafe 的東主 (Andy Chung) 自 2018...

愛民頓警方正調查 賄賂無家可歸者代為注射疫苗事件

0
愛民頓警方正在調查,有關無家可歸者冒充他人接種疫苗的報告。 在Boyle Street Streetworks 社區中心工作的護士,琳達(Linda Pires-Relvas)表示,他們中心有一位女性客人,遇到一個陌生人聲稱只要偽裝成他人代為接種疫苗,便可以向她提供金錢。 琳達說:“有人聯繫她,希望她通過其他人的資料,包括他們的姓名、生日和亞省醫療保健號碼,來接種疫苗。” 根據亞省衛生部的指引,當有人要接種疫苗是,他們會被要求提供一些身份證明文件,例如: 亞省醫療保健卡 駕駛執照 社會保險號碼(SIN) 出生證明 護照 琳達稱,除了她的女客人外,其他人也有接觸過。 街友因為錢 已經接種了多劑疫苗 琳達說:“她認識的一些朋友也因為錢已經接種了多劑疫苗,除了自己本需要的兩劑疫苗,可能已經接種了三至五劑。” 亞省衛生部指出,雖然疫苗是安全,嚴重不良的反應亦很少見,但建議不要超過推薦的劑量。特別是如果接種的劑量相隔時間太近,會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琳達擔心無家可歸者,似乎是這些冒認身份接種疫苗的目標,因為這些弱勢群體非常需要金錢,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有能力拒絕。 “正如較早前省政府推出疫苗獎勵的時候,對這群入不敷支的人來說,一百元獎勵是非常吸引。他們很難放棄只需要用你的手臂便可以換來的金錢。” 琳達說。 根據愛民頓警方的消息,亞省衛生部上晝已經向警方報告了有關冒充他人接種疫苗的情況。他們補充說,任何人有相關資料,都可以撥打警方熱線 780-423-4567。 . . 消息來源 : CTV News Edmonton EPS investigating reports of vaccination scam targeting homeless...

工會呼籲市政府和警方 對愛民頓交通系統犯罪率上升要採取行動

0
愛民頓工會表示,因與 COVID-19 相關導致人員短缺, 減少警察巡邏, 導致公共交通地點犯罪率上升和社會混亂。 分別代表 (公共交通) 和 (部分愛民頓僱員) 的合併公交工會 Local 569 和加拿大公共僱員工會 (CUPE) Local 30 呼籲市政府採取更多措施,以及愛民頓警方的支持,以解決共公交通系統安全並幫助不堪重負的治安員 (Peace Officers)。 我們需要更多、裝備更好的治安員 運輸工會主席 Steve Bradshaw 說:“治安員 (Peace Officer) 盡最大努力維持秩序,但他們沒有權力這樣做。這非常令人沮喪而且壓力很大。” Bradshaw...

研究發現 N95 口罩在消毒後最多可安全重複使用 25 次

0
一項新研究發現,醫院常用的 N95 口罩可保護醫護人員免受 COVID-19 等傳染性病原體的侵害。 而口罩在消毒去污後最多可重複使用 25 次,仍能保持其功能和有效性。 該研究發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科學期刊上, 研究指即使經過 25 次淨化循環,研究人員也沒有發現口罩的呼吸完整性或過濾效率發生變化。 衛生保健人員通過使用汽化過氧化氫 (VPH),一種常見的消毒劑對 N95 口罩進行消毒。 傳染病醫生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Christina F. Yen 在新聞稿中說: “VHP 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消毒處理方法,可以幫助解決未來流行病中的資源短缺問題。” “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找到方法將這種能力擴展為較小的醫院和資源有限的醫療機構,可以在未來的疫情中受益。” 在疫情初期,醫療機構曾面臨口罩等防護用品嚴重短缺。 由於 Omicron 病毒的高度傳染性,衛生專家也建議民衆戴...

市售巧克力種類很多,當心高油、高糖陷阱!

0
市售巧克力的可可粉含量不盡相同,有些僅添加少許可可粉,使其具有巧克力的味道,其他則加了比重相當高的糖、油脂等,只能說是「包著巧克力外衣的糖果」。 所以,民眾在選購時,首先應注意可可粉含量,再來則是不選擇過多添加物,以免高油高糖,甚至是反式脂肪酸反而增加了心血管的負擔,讓你身材走樣。 以下是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提供的幾項選購建議: 1. 選擇純度高的巧克力 市面售賣的巧克力種類很多,當心高油、高糖陷阱喔!分析如下: 黑巧克力:選擇可可粉含量在65%以上,近來由於黑巧克力的健康效用漸漸廣為人知,所以也不乏有廠商推出可可含量達80%、90%的巧克力,讓重視養生的民眾可以挑戰苦盡甘來的味蕾極限!  酒心巧克力:可增加巧克力的香氣與風味,雖然好吃,卻會使得熱量增加不少哦!  堅果巧克力:雖然堅果類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對健康有益的食品,但是它的含量太少,所以,加上巧克力並不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而且杏仁、花生、核桃等堅果類屬油脂類,想當然爾,它的熱量必定向上攀升。如果想要攝取兩者的營養,劉怡里建議,不如兩者單獨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夾心酥巧克力:可可含量極少,且夾餡的部分通常是由高油脂、高糖分的食材製成,而且要注意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所以,為了健康考量較不推薦。 2.適量食用 喜歡吃巧克力的人可能會對甜食的依賴性較高,也就是比較嗜吃甜食,但因為巧克力是熱量很高的食物,一條巧克力相當於一碗白飯的熱量,卻無法擁有飽足感,若沒有控制份量,很容易就讓體重直線上升、加重身體負擔。  3.注意添加物 購買前應閱讀食物成分表、營養標示,因為有些巧克力產品會使用屬飽和脂肪酸的棕櫚油,或者為節省成本,添加營養價值較低的麥芽糊精,最好避免選用這些不利健康的成分。

乳製品對骨骼健康有幫助但會傷害心血管的健康?

0
過去乳製品為人熟知的好處,是可以增加人體的鈣質含量,對於骨骼健康有幫助,但全脂牛奶因富含飽和脂肪,有些人擔心會傷害心血管的健康,然而,現在根據刊登在《PLOS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多吃乳製品反而能夠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於報導指出,在1項研究中發現,食用更多乳製品的人,比那些吃比較少乳製品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來得更低。 澳洲雪梨George全球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員Kathy Trieu表示,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乳製品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取決於類型,例如乳酪、優格、牛奶和奶油等,而不是脂肪的含量。但是,減少乳製品的攝取對於心血管的健康來說,的確是有負面的影響的。 由於瑞典是世界上最大的乳製品消費國和生產國之一,因此,為了研究上述問題,Kathy Trieu的團隊在瑞典測量了1種主要存在於乳製品中的脂肪酸在人體內的血液濃度。研究人員持續追踪超過4000名參與者的血液狀況,平均分析了16年之久。 研究人員調整了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並研究了該組中有多少人患有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循環系統疾病,以及有多少人在這些年間死亡。研究發現,血液中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而且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死亡的風險沒有增加。 波士頓Tufts大學心血管營養研究實驗室主任兼高級科學家Alice Lichtenstein表示,研究結果不應該被解釋為全脂乳製品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為研究顯示,具有最高乳製品攝取量組的參與者,同樣有比較低的BMI、更多的體力活動、較低的吸菸率、較低的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以及較高的教育程度。 同時也比較少攝取加工肉類,蔬菜、水果和魚類的攝取量較高。 所有這些因素都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便了解乳脂肪和乳製品對健康的影響。 編輯:林詩恩

廣告

Ai Channel 文字廣告格 02

本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