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香港保衛戰」: 加拿大軍奮勇抵禦日軍攻港

0
1441
info.gov.hk / en.wikipedia.org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營為數共接近 2000 人的加拿大軍隊奉命抵港增援,參與保衞香港的戰事,抵禦日本進攻。

這是盟軍加強亞洲防線的其中一個部署,盟軍的計劃是,澳洲軍隊前往馬來西亞,美國軍隊前往菲律賓,假若加拿大亦派兵的話,就能營造國際壓力,阻嚇日本。

1941 年 11月 16 日,溫尼伯手榴彈部隊 (Winnipeg Grenadiers) 及魁北克皇家加拿大來福槍部隊 (Royal Rifles of Canada – Quebec),兩營又稱作「C部隊」,他們乘坐巨型運輸艦抵港。

▼ 加拿大軍隊登岸後,經彌敦道前往深水埗軍營。

info.gov.hk

兩營加軍抵港不久,一切尚未適應,便得迎敵作戰。

隨軍裝備又因各種因素延誤,只能使用隨行的輕武器作戰。

Advertisement
commons.wikimedia.org

1941 年 12 月 8 日早上,日本軍機轟炸 “啟德機場”, 陸軍同時從福田過境進攻錦田平原,香港保衛戰正式展開。

隨後一星期,香港保衛戰進入巷戰肉搏階段,士兵們收到命令:

「不能投降,全力對抗日軍,拖延他們,爭取時間,絕不妥協,不放棄香港島。」

日軍開始進攻港島,並極速地控制了港島東北柴灣至畢拿山的大部分地區,加拿大援軍立即部署反攻,力圖奪回畢拿山及渣甸山。

英勇軍士長 (奧斯本)

1941 年 12 月 19 日,(溫尼伯營A連) 與 (日軍228聯隊) 在赤柱峽發生戰鬥。

軍士長 John Robert Osborn (奧斯本) 帶領士兵沿山路退守時,日軍使用手榴彈襲擊。奧斯本將手榴彈拾起並擲回。 但有一個手榴彈未能及時拾起。在千鈞一髮間,奧斯本大聲叫隊員快走開,然後用自己的身體覆蓋手榴彈,犧牲自己以保護其他隊員的生命。

今天的香港公園亦豎起了奧斯本銅像,以紀念他捨己救人的英勇表現。

軍士長 John Robert Osborn (奧斯本)
zh.wikipedia.org

加拿大軍犬 英勇抗敵 捨己救主

wetoasthk.com

一隻重達 130 磅的黑狗被軍事基地收留了,輾轉下來到了加拿大皇家來福槍部隊,被名為 Gander(根達)。

照顧根達的任務落在一名叫 Fred Kelly 的機槍手上。根據來福槍部隊的士兵所說,雖然根達有自己的狗屋,但牠更喜歡待在軍營與士兵們一起,喝喝他們的啤酒。與其說他們是主人和寵物,他們更像是家人和同伴。

為救同伴 叼起手榴彈跑走

12月18日,日軍從鯉魚門,北角一帶登陸港島。皇家來福槍營在畢拿山、柏架山一帶佈防。由於天色昏暗,使根達的黑色毛髮成為了保護色,牠也不斷向日軍咆哮,又衝向日軍士兵咬著他們的腳跟,迫使日軍後退,日軍更稱根達為「黑色野獸」。

12月19日的清晨,根達一如以往與日軍戰鬥,突然有一枚手榴彈被扔到數名加拿大傷兵附近。眼見慘劇快要發生,根達用口把手榴彈叼起,然後跑到遠處。「轟」的一聲,根達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同伴。

wetoasthk.com

.

由於這兩營加軍對地形不太熟悉,大大削弱戰鬥能力,緊守港島的援軍傷亡慘重。

12 月 25 日 (聖誕日) 下午3時25分,港督楊慕琦 (Sir Mark Aitchison Young) 決定向日軍投降。

thoughtco.com

香港日佔時期也隨之開始,俗稱為「三年零八個月」。

香港保衛戰歷時 18 日,加拿大軍的死亡人數為 290人,以及約有 1,700 名士兵成為戰俘,其後達 264 名加拿大士兵在被俘虜期間死亡。

香港淪陷後,加拿大戰俘被囚於戰俘營。其中在北角的戰俘營情況甚為惡劣,包括環境非常擠迫、糧食缺乏,以及醫療設備與其他設施嚴重不足。

當時,有些士兵被送往日本當苦工,有些營養不良而患重病,當中部分人更因欠缺藥物治療而死亡。此外,戰俘被營內守衞拳打腳踢更是司空見慣。

oldhkphoto.com

直至 1945 年日軍宣布投降,這批加拿大士兵才得以重返家園。

然而,當中卻有 554 名軍人魂斷異鄉,數目為 1941 年自溫哥華港口出發赴港兵員的四分之一以上。

加拿大軍隊於香港保衞戰中奮勇抗敵,他們的英勇事蹟值得特別表揚及致敬。

香港 –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searcharchives.vancouver.ca)

詳細資訊 >> 香港保衛戰

.

.

資訊來源 : wetoasthk.com / bbc.com / info.gov.hk / nationalp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