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鐘設每隔5分鐘叫一次,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反令身體更加疲倦?

0
620

您是否常常睡懶覺、使用鬧鐘的貪睡功能,反覆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呢?專家表示,這不僅有可能會令身體更加疲倦,令自律神經、生理時鐘受影響,甚至還恐提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若真的想睡回籠覺也有解,除了應遵守「只睡1次、睡5分鐘」的原則外,調整鬧鐘鈴聲也能令人快速、神清氣爽地起床。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於臉書專頁為文引述研究指出,根據美國統計,有一半以上使用鬧鐘的民眾不會在鈴響第一時間起床,甚至有超過20%的民眾會設1個以上的鬧鐘。

而這些延長鬧鐘,每隔5分鐘叫一次,反覆醒了又睡、睡了又醒的民眾,在長期受鬧鐘影響下,不僅睡眠品質不佳,還會對日常生活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 注意力不足:產生類似腦霧症狀,且易出現疲倦、頭痛等狀況。
  • 慢性疾病惡化:恐因長期被鬧鐘驚醒,使血壓、心率、腎上腺素迅速上升,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

鬧鐘貪睡功能、多次睡回籠覺,恐影響睡眠周期與自律神經

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教授小林弘幸也曾針對民眾常用的「貪睡功能」(即使將鬧鐘按停,一段時間後仍會再響的功能)與在多個時間設定鬧鐘的方式提出評論,表示睡眠周期與自律神經會受嚴重影響。

睡眠可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兩種類,並在這兩個時期間不斷循環。小林弘幸指出,在快速動眼期時,雖身體仍在休息,但腦部已經處於甦醒狀態。若是健康的睡眠,早上時應是快速動眼期比例多,若想神清氣爽地睡醒,就要在此階段,或此階段前後清醒為理想。

假設,最初的鬧鈴聲讓民眾脫離快速動眼期,而民眾此時按下鬧鐘睡回籠覺,此時進入的將會是「非快速動眼期」,接著反覆甦醒、睡下,好不容易做好清醒準備的大腦,將再度進入休息模式,便會使早上起床後腦部一片混亂。

Advertisement

不僅如此,小林弘幸進一步解釋,以自律神經的觀點思考,在最初鬧鐘響時,交感神經便會占優勢,再度睡下則換成副交感神經優勢,接著貪睡鬧鐘再響又會提升交感神經運作,如此反覆多次,便會導致疲勞。

回籠覺以1次、5分鐘為限!鬧鐘3招正確設定,快速清醒、避免壓力

為了避免上述現象發生,日本睡眠改善教練三輪田理惠建議,最理想的狀況便是不依賴鬧鐘,自然而然地甦醒,建議民眾固定睡眠、起床時間,在持續一周、調整生理時鐘後,便能自然地在同一時間起床。若難以做到,至少應徹底執行「鬧鐘響一次就要確時起床」。

不過,相信不少民眾都覺得每日工作、家務疲累,早上鬧鐘鈴響時就是想按掉後再睡一下,此時又該怎麼辦呢?日本雨晴診所副院長、睡眠專科醫師坪田聰建議,若能遵守「只睡一次懶覺、控制在5分鐘以內」的原則,不僅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大腦還會分泌腦內啡,增強放鬆效果。 

此外,鬧鈴的選擇與鬧鐘擺放位置也有眉角,專家們建議的設定方式如下:

  • 鬧鈴可設為自己的名字
  • 鬧鈴音量可選擇由弱漸強版本
  • 將鬧鐘放遠,避免令人焦慮

坪田聰解釋,可透過「雞尾酒會效應」叫人起床,簡單來說,雞尾酒會效應意旨即便在吵雜的場所,也能聽到自己的名字與自己有關的話題。因此,可將自己的名字事先錄音,並設定為鬧鈴。由於人類對自己的名字會有巨大反應,即使是微小的聲音也可令人清醒、並產生較少壓力。

日本睡眠顧問友野直(暫譯)則建議,由於大音量的鬧鈴會突然中斷睡眠,使人難以得到熟睡感,對身心造成負擔,改用音量漸漸增大類型的鬧鐘,緩緩地讓身心甦醒最佳,即可心情佳、順暢地起床。

美國麥高文醫學院(McGovern Medical School)睡眠專家Reeba Mathew博士則建議,可將鬧鐘放遠點,看到鬧鐘會令人焦慮,並增加壓力荷爾蒙。

黃軒醫師則撰文建議,可刻意在睡前在窗簾留縫隙,透過晨光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器,向大腦發送甦醒訊號;又或在床頭放設定好時間的檯燈,透過房間光線,喚醒視覺系統。

當然,面對寒冷的天氣,不少專家都提倡「賴一下床」,避免瞬間離開溫暖被窩接觸到冷空氣,反而提升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此時的「賴床」指的並不是「花時間睡回籠覺」。日本醫學博士丸山淳士建議,冬天睡醒時可先在被窩伸展手腳、背部,或先開啟暖氣設備,避免突然離開床舖因溫差過大,導致血壓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