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規律運動、留意飲食攝取組成之外,為了心血管健康還該注重那些生活習慣呢?美國心臟協會自2010年起使提倡7種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生活習慣,除了飲食、運動外,還包括控制體重(BMI數值)、血壓、血糖、膽固醇、吸菸等,而如今該協會透過12年間2400件以上的研究,將「睡眠時間」納入建議之中。
心臟病是美國第一大死因,每年因心血管疾病過世的民眾,比所有癌症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總和還多。冠狀動脈心臟病更是美國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2019年時佔了41.3%。而根據衛福部11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也在台灣十大死因中排行第二,是台灣民眾不容忽視的重要疾患。
其實美國心臟協會早在2010年起,就開始提倡 「生命7要素」(Life’s Essential 7),包括:吃得更好、運動更多、控制體重(BMI數值)、控制血壓、控制膽固醇、控制血糖、戒菸等。這些因素皆是基於眾多研究結果所提出,可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而美國心臟協會透過12年來2400多篇研究數據支撐下,也在2022年6月底將部分指標進行修正,並新增「睡眠」為第8項指標,並進一步提倡「生命8要素」(Life’s Essential 8)
美國心臟協會主席Donald Lloyd-Jones表示,睡眠會影響整體健康,而有良好睡眠的民眾更能管理體重、血壓、糖尿病風險等健康因素。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的睡眠時間如下:
- 5歲以下幼兒:10~16小時
- 6~12歲兒童:9~12小時
- 13~18歲青少年:8~10小時
- 18歲以上成人:7~9小時
永愉診所臨床心理師何怡萱也曾為文指出,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發炎指標明顯增加,引發身體發炎反應;也會因細胞介素缺乏而降低人體免疫力。
此外,研究陸續發現睡眠少於6小時恐增加心臟病、中風風險,除了因睡眠不足導致血壓上升外,由於能降低血壓、預防心臟病的褪黑激素會在睡眠時大量分泌,當睡眠不足也會使該激素減少。
而除了睡眠總時長外,或許幾點睡覺可能也是應留意的一環。一篇發表於《歐洲心臟病學會》的研究調查了88026位受試者資料,並利用感應器蒐集受試者睡眠開始、結束的時間。
研究團隊發現,晚上10點~11點間入睡的民眾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顯著降低, 相對地,晚睡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最高可提升24%。英國艾希特大學系統神經科學高級講師、研究主要作者David Plans進一步指出,規律且固定時間的睡眠可能是對心血管健康負擔最小的作法,午夜12點後才睡容易打亂人體生理時鐘,成為心血管健康的負面因子。
除了睡眠外,7點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標準不容忽視
除了睡眠之外,其他能幫助民眾維持心血管健康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根據美國心臟協會資料,其他標準如下:
- 吃得更好(飲食):可透過地中海飲食模式(MEPA,Mediterranean Eating Pattern for American)評估心血管健康,透過相關問卷檢測橄欖油、蔬菜、莓果、肉類、魚類、乳製品、穀物等攝取頻率。想進一步了解自己的飲食狀況對身體的影響,或許可以諮詢醫師與營養師進行討論。
- 運動更多:成人每周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6歲以上小孩每周進行420分鐘以上的運動。
- 控制體重(BMI數值):雖然BMI數值是一個不完善的指標,但容易計算且可被廣泛使用。BMI數值18.5~24.9與最高程度的心血管健康相關。
- 控制血壓:血壓應少於120/80 mm Hg。
- 控制膽固醇:包括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等,在進行監測時,應以「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好膽固醇)為主,而非總膽固醇。主因是非好膽固醇可在不禁食的狀況下測量,不論何時都能檢測。
- 控制血糖:將罹患(或未罹患)第一型、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與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化血色素納入判斷標準,糖化血色素能更好地反映長期血糖控制狀況。
- 戒菸:除了傳統香菸外,將電子菸納入其中,並包括吸二手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