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屬於「沉默器官」之一,即使出現異狀,人們恐怕也毫無察覺。而脂肪肝便是肝臟常見的疾患之一,雖然不會造成難受的病痛,後續卻恐引起肝硬化、肝癌等嚴重疾病。而脂肪肝也並非嗜酒民眾才會得,日本專家指出,若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恐增1.5倍心臟衰竭風險。
台灣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率高!嚴重恐惡化為肝硬化、肝癌
或許不少民眾認為,脂肪肝是只有嗜酒民眾才會得的疾病,如今這個觀念或許要更新了。日本生物物理化學專業理學博士大西淳子為文指出,與飲酒無關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成為慢性肝病患者中,患者數量最多的疾病,推測全世界約有30%民眾患有該症,且數量持續增加中。
根據奇美醫院衛教資料,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區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率約為15~45%,且逐年上升中。而近年研究也發現,患有該症的族群有10%的患者不只肝臟脂肪堆積,還會合併發炎、壞死,進而從肝纖維化慢慢進展為肝硬化,甚至有0.5%機率變為肝癌。
而重要的是,脂肪肝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不僅侷限於肝臟。大西淳子指出,有強力證據顯示,包括心臟與血管系統在內的其他臟器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脂肪肝恐增1.5倍心臟衰竭風險
一篇發表於《腸道》(Gut)期刊的研究,檢視了2022年3月以前的論文,並選擇長期追蹤、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且有關心臟衰竭發病的研究報告,共篩選出美國、韓國、英國、瑞典、芬蘭等地共11件研究,合計追蹤超過1100萬名平均年齡55歲的民眾。在經過平均10年的追蹤後,與沒有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民眾相比,罹患該症的患者心臟衰竭的風險在統計上顯著高出1.5倍。
而進一步將年齡、性別、人種、肥胖程度、糖尿病、高血壓等各種因素納入考量與分析後,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心臟衰竭的獨立危險因子之一。此外,脂肪肝的重症程度越高,心臟衰竭的風險也越高。
而大西淳子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無關,長期患有該症便會提升心臟衰竭風險。雖然觀察研究資料分析並不代表因果關係,但即便無症狀也不能將脂肪肝放著不管,應聽從醫師指示,維持健康。
而根據啓新診所衛教資料,之所以脂肪肝會導致心臟出問題,是因為多餘的脂肪不僅會儲存在肝臟,當儲存於血管壁,會導致動脈硬化,而引起心肌缺氧、梗塞、腦血管阻塞而引起腦中風等狀況。
一篇發表於《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的文章則進一步解釋相關機轉:
- 肝脂肪含量越多,胰島素阻抗也越高。而胰島素阻抗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不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發炎性脂肪組織堆積在肝臟中,會釋放增加動脈硬化的因子。此外,這些物質同時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使脂肪組織發炎,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 慢性發炎反應會形成高凝血症、低纖維溶解症,再進一步產生恐令動脈硬化的血脂肪異常。
脂肪肝竟不可挨餓!6技巧3個月改善脂肪肝
美國心臟協會也曾針對肝臟問題,於《動脈硬化、血栓及血管生物學期刊》(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中指出,全世界有超過25%成人受非酒精性脂肪肝影響。儘管該症相當常見,但若非經檢查,常在發展為不可逆的肝臟疾病前維持「沉默」,因此多數人不知自己正處於嚴重狀況。
若已透過健檢得知自己患有脂肪肝,根據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衛教資料,除了運動外,減重是目前唯一確認有效的治療法。或許不少民眾認為,患有脂肪肝後就要「少吃」來減重,實際上飲食相當重要,聯合醫院也實際提出飲食指示供民眾參考:
- 五大營養素不可少:吃足五榖雜糧、蔬果、奶、蛋、肉、油脂等營養,但不可過量。其中,因脂肪肝患者也常有高血壓、心血管問題,因此蛋白質也不建議大量食用,避免傷害腎臟。
- 三餐都要吃:不可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由於粒線體功能不佳,飢餓所造成的氧化壓力更大,和健康民眾相比,較不能承受飢餓傷害。
- 可考慮併用合法減肥藥。
日本脂肪肝專家、佐久市立國保淺間綜合醫院外科部長尾形哲則表示,只要透過適當飲食,只要3個月就可能改善脂肪肝,並提出了6點日常生活與飲食應遵守的習慣:
- 每天記錄體重:看著數字變動,能短時間維持動力,並可設定目標、體重變化的紀錄視覺化。
- 喝水、無糖茶、黑咖啡當飲料:停止每天飲用加糖飲料,一個月就可改善肝機能。
- 白飯吃一半:一天的醣類攝取量應控制在130g以內,建議每餐主食白飯可吃70g,或吐司50g(一片)、拉麵60g(半份)、燕麥50g。該份量比想像中還要少,建議秤重。改善成功後,若能維持一天食用少於130g精製醣類的習慣,就可避免復胖並預防生活習慣病。
- 蔬菜吃2倍:每餐以一盤蔬菜70g換算,一天吃5~6盤。
- 優先吃大豆、魚、雞:養成蔬菜、蛋白質優先攝取的習慣。動物性蛋白質建議以魚類、雞肉、牛或豬的順序攝取。
- 減少超加工食物:少吃富含糖分、鹽分、脂肪,並添加糖、香料、防腐劑的工業製造食品,包括甜點、麵包、杯麵、漢堡、甜甜圈、冰淇淋、肉丸、雞塊、高熱量飲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