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的徵兆有哪些?改善慢性發炎的飲食調理法

0
954

許多研究發現,肥胖、憂鬱、心血管疾病,都和慢性發炎有關。精神科醫師黃智群、以及心理學專家張芸瑄,從現代文明病-憂鬱症、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和失眠等疾病中,探究慢性發炎對身心的衝擊。如果感冒治不好、疲倦感揮之不去,疼痛找不到原因,當心身體已經處於發炎狀態。以下內容摘自《發炎世代》:

發炎的徵兆有哪些?

1. 疲倦

那是一種無止盡的疲憊,找不到可以恢復精力的方法,感覺全身彷彿被沉重枷鎖給綑綁一樣,施展不開。

心理疲憊與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身體疲憊則與腦部紋狀體有關,顯示疲憊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感受(更不是懶惰),而是有其生理學依據。

2. 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

經常為一些自己也覺得無關緊要或雞毛蒜皮的瑣事在擔憂,也常會因為生活的小摩擦而對周遭親友發脾氣。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彷彿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甚至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容易反芻負面經驗,並過度猜想可能發生可怕的事。

Advertisement

3. 消化道症狀

例如喉嚨梗塞感、便秘、拉肚子或胃食道逆流等症狀。

如便秘、腹瀉、或絞痛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也與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是對壓力及作息特別敏感的人,比如有人上台前就會拉肚子,或者輪班時常會便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4. 皮膚與呼吸道症狀

如果要阻絕外來物入侵,那時時刻刻都與環境有頻繁接觸的皮膚及呼吸道就是第一線邊防重鎭了。因此,人體很自然的在這兩個部位上布滿了免疫大軍,隨時準備迎戰。但若體內環境失衡,導致免疫系統對自身或外界有過於強烈的反應時,鼻炎、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與呼吸道的發炎便接踵而至。

臨床上,許多個案也會因為壓力、飮食或作息不正常而惡化上述症狀,這都顯示慢性發炎的狀況正在發生。

5. 無法被解釋的疼痛

莫名的頭痛、肩頸痛、膏肓痛、四肢痠痛,或胸、腹、臀部的疼痛,看遍骨科、復健科、腸胃科、或心臟科等,都找不出病因。有些人以為個案是在無病呻吟,或說那是公主病,但其實個案的感受是無比眞實的,有時根本動彈不得。

舉例來說,有一種稱為纖維肌痛症的疾病,核心症狀是多處肌肉疼痛、疲憊與注意力減退,但周邊組織根本看不出異常,不管巨觀或微觀都與常人無異,而且疼痛的位置還會四處遊走。

6. 經常感冒

有人會問,發炎不是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嗎?怎麼我還會成天被病毒給入侵呢?其實,慢性發炎並非持續性的免疫反應增強,相反的,因為來自各路的免疫細胞、細胞激素及荷爾蒙的複雜互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免疫抑制的效應,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和T 細胞被抑制,並有所謂免疫抑制微環境(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的形成。

慢性發炎是一種免疫失調的結果,不但抵禦感染的能力減低,甚至也可能誘發癌變(此與近年來被大為關注的免疫治療有關),或出現各種過敏。所以慢性發炎的個案經常在感冒與過敏的交疊發作中度過,有時也很難分淸楚到底是何者了。

改善慢性發炎的飲食調理法

目前最具實證、架構最完整、也最明確可行的健康飮食,便屬地中海飮食了。

它不僅被認為可以減少罹患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風險,還可預防失智,延長壽命,其廣泛的身體助益絕不亞於人們額外購買的保健食品,而且不用比較廠牌或配方,只需採買當季新鮮食物,落實於三餐即可。

  • 建議每餐都要攝取全穀類、蔬菜、水果、以及健康的油脂(橄欖油為主,不宜高溫烹調)。
  • 每天攝取適量乳製品、豆類、堅果、與辛香料(如薑黃、茴香,可減少鹽分使用)。
  • 每天喝大約1.5 ~ 2 公升的白開水。目前對於每日建議飮酒量仍有爭議,但有鑑於國人多數是屬於酒精代謝能力較差的體質,建議以盡量不飮酒為原則。
  • 每週至少攝取2次魚貝類,雞蛋與禽肉可大概2~3天吃1份,儘量少吃甜食、紅肉與加工肉品(每週不超過1份)。

益生菌

除消化功能外,腸道菌也與免疫系統緊密互動。腸道黏膜的免疫環境是高度特化的,某種程度獨立於系統性免疫外,從其逐漸成熟、免疫細胞分化、到免疫蛋白的產生,都有腸道菌參與其中。因此,當菌叢劣化後,便可能引起過敏、癌症、或自體免疫疾病。

既然腸道菌相如此重要,那有什麼方法可以保持或改善其狀態呢?

  1. 儘量給新生兒哺餵母乳。母乳可增加Bifidobacteria菌量,其可合成維生素B群、促進腸道蠕動與免疫功能,是年輕腸道的重要益菌。
  2. 均衡、少加工、以及高纖食物,有利於好菌增長,菌種多樣性也會提高。
  3. 適量食用發酵乳製品,例如優格、優酪乳,可以增加有益的lactobacilli,減少與發炎疾病相關的Enterobacteriaceae。
  4. 運動也可以改善腸道菌相,有報吿指出運動員的腸道菌種是比較豐富的,且組成也與一般人不同。在小鼠實驗中甚至發現運動所誘導的腸道菌可以顯著改善化學物質所引發的腸炎。

本文節錄自《發炎世代: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和諧與療癒之道》,由遠足文化出版。

作者 / 黃智群、張芸瑄 · 出處 / 遠足文化出版 · 編輯/高儷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