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兒童求診率大減 誤食異物卻增加 專家憂久在家缺社交損心理健康

0
739

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個案不多,但疫情對兒童和青少年造成的影響卻相當深遠。

在疫情期間負責撰寫診所重開指引的兒童專科醫生Dr. Saba Merchant,建議家長可以依據公共衛生指引,為子女建立一個社交泡泡(Bubble)和增加網上視像社交。

安省醫學會(OMA)昨天在網上記者會上表示,疫情期間安省民眾求醫減少14%,但兒童求診的比率大幅減少30%,其中4至8歲兒童減少的情況嚴重,較疫情前下跌39%,新生嬰兒和2歲以下幼兒的情況較佳,也減少24%。

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有可能是因為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因此減少染上流感機會,兒童也可能因為同樣原因減少患病;但也有很大可能是民眾擔心感染新冠病毒而諱疾忌醫,導致小病變大病。更值得憂慮的是兒童沒有依時接種各種疫苗而危害未來的健康。

或因少外出 兒童求診大減30%

Advertisement

醫學會主席Dr. Samantha Hill指出,雖然兒童和青少年感染新冠的個案較少,康復比率也很高,但佔人口約三分一的兒童及青少年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所有人都要遵守各項公共衛生指引才能遏止疫情擴散。

Dr. Merchant說,兒童不能夠上託兒所、學校和參加課外活動,打亂他們的日常作息和社交。兒童在過去一年患上「社交缺乏症」,影響心智成長和學習,甚至是語言能力。

不能夠上託兒所令兒童缺乏社交活動,造成發育和語言遲緩。

過去一年出現焦慮、抑鬱、有自殺傾向、缺乏專注、癡肥、厭食和其他精神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大幅增加。

她指出家長在家要上班,因此兒童雖然留在家中也往往得不到適當照顧,很多家長也抱怨孩子影響工作造成很大困擾和精神壓力。

她說,疫情對兒童的長遠影響尚未清楚,但依據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的經驗,疫情過後6年,因為精神心理健康求醫的人是正常的7倍。可以預見很多兒童會有語言發展遲緩的情況,但相信恢復回校上課後可以迅速改善,但精神心理健康的困擾將持續相當長時間。

多倫多兒童醫院兒童急症專科醫生兼多倫多大學兒科副教授Dr. Daniel Rosenfield表示,兒童單車受傷在疫情期間增加一倍,滑雪板造成的意外也大幅增加,但絕大部份是小傷。他希望兒童在今年夏天多外出活動。

他說,過去一年幼兒在家中誤食潤膚乳液等物品的事故大量增加,也有吞食祖父母的處方藥物等嚴重事故。

最令人擔心的是青少年蓄意服食物品的事故,意圖自殺急救的個案在疫情期間上升25%,青少年在家中嘗試長輩處方藥物或其他奇怪物品的個案也有增加。

Credit

消息來源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