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頻道 Ai Channel | 愛民頓 | 埃德蒙頓 |

“無法承受生活成本” 加拿大人分享因償還債務而移居台灣的故事

dailyhive.com

對於想要進一步節省開支的加拿大人來說,移居國外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一位女士正在分享她在台灣生活 10 年的經歷。

Rebecca Marie Martin (馬丁) 是一位 45 歲的企業家,住在安省 Kitchener。馬丁與她的丈夫 Craig Wesley Schmidt (克雷格) 一起經營窗戶清潔業務。儘管夫婦倆已回到加拿大近七年了,但他們仍然對國外的生活有著美好的回憶。

Martin and her husband, Craig, in Taiwan (Supplied) — edmonton.citynews.ca

馬丁回憶了僑民生活的起起落落、他們搬回加拿大的原因,以及她一路走來學到的教訓。

馬丁說,出於同樣的原因,她和丈夫兩度搬到台灣。

她說:”我離開大學後,我陷入了學生貸款的困境,我無法還債。”

因此,當一位大學舊室友建議去台灣教英語時,這對夫婦參加了英語教學課程,並於 2002 年搬到了台灣嘉義。

馬丁說:”我們能夠在一年內還清 4 萬加元的債務。”

在台灣生活了兩年半後,兩人返回加拿大並結婚了。由於沒有工作,兩人開車穿越加拿大前往溫哥華度蜜月,在那裡住了六個月,然後返回馬丁位於安省 Port Albert 的老家。

他們在安省搬了好幾次家,然後在安省Stratford開始了家庭日託業務。然而,隨著 2009 年經濟衰退的到來,他們開始失去客戶,夫妻倆開始累積債務。

馬丁回憶道:”所以我們再次決定選擇台灣,這次是為了長期停留。”

“我們在大約一年半的時間裡還清了4萬5千加元。”

當時,他們住在台北附近的中壢市。然而,六個月後,他們搬回嘉義,在那裡度過了 7 年。

Martin and her husband, Craig, in Taiwan (Supplied) — edmonton.citynews.ca

台灣的生活與安省的生活截然不同。

馬丁說 : “克雷格和我稱這裡為 Dr. Seuss land ,因為這裡沒有我們加拿大人的感官所熟悉的東西:天氣、氣味、食物、語言、教育、音樂、文化。有點不知所措,但非常令人興奮。你在出門外度過的每一秒都是一場冒險。”

至於生活成本,她說,“這種比較很好笑。”

他們每月只需 350 加元,就租了一間四睡房、兩間浴室的公寓,俯瞰著湖泊、山脈和叢林。每個月的水電費只需要要額外花費他們 100 加元,而給機車油箱加滿汽油每星期只花費 3 加元。

Martin and her husband, Craig, in Taiwan (Supplied) — edmonton.citynews.ca

然而,她指出,“以外籍人士的薪水”,台灣的生活很便宜。食品成本也十分低。

馬丁說:“大多數家庭沒有焗爐,因為大多數人不做飯,因為每餐都在外面吃飯,每天只需幾加元,太便宜了。”

儘管加拿大實行全民健保,但她表示這種差異「令人尷尬」。

她說:”當地醫療保健非常好,我非常想念它。有了工作、醫療、牙科、配藥,一切都涵蓋了,每個角落都有醫生和牙醫,等待時間只需要幾分鐘。如果您需要看專科,幾天之內就可以看到。”

但身為外籍人士也面臨挑戰。

初到台灣時用很多錢,他們得為自己的公寓配備家具。他們還必須經常「跑簽證」到香港和泰國才能獲得工作簽證。

馬丁說,不說國語也很容易過日子,但他發現語言障礙將他們與當地人和文化分開,並將他們限制在外籍人士社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對夫婦失去了與他人溝通而不依賴他人的獨立性。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想念家人。

馬丁回憶道:”我們多年來一直在糾結是否要搬回加拿大,但與台灣相比,我們無法承受加拿大的生活成本。”

然而,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的價值最終超過了金錢的價值。

Martin and Craig in Ontario (Supplied) — edmonton.citynews.ca

馬丁和克雷格返回加拿大已經七年了,他們在加拿大有一種在台灣沒有的獨立感。

馬丁說:”在台灣的一個弊處是,身為外籍人士,你除了英文老師之外什麼都做不了,沒有其他角色適合你。”

“多年後這讓我感到沮喪。我想要選擇職業方向,但在台灣做不到。自從七年前搬回加拿大以來,我已經做過七份不同的工作了。”

Martin and her husband (Supplied) — edmonton.citynews.ca

當她與其他人分享他們在國外的生活經歷時,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太害怕而不敢做他們所做的事情。

她對考慮移居國外的人的建議是:”行動吧!我想很多人都過著渺小的生活。這是舒適的、可預測的、熟悉的,他們喜歡知道會發生什麼。”

馬丁說,他們沒有再次搬家的計劃,但這段經歷改變了她,挑戰迫使她成長。

“透過承擔風險並站在風險的另一邊,無論看起來如何,你都會向自己證明,你比你想像的要強大得多,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教訓。”

.

.

資訊來源 : dailyhive.com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