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頻道 Ai Channel | 愛民頓 | 埃德蒙頓 |

「脾虛」是什麼?健脾非一定要吃藥

脾和胃分別管什麼?有不少科學研究說明腸胃的消化能力跟情緒有關,每個人都有這種親身體會,例如壓力大、緊張、悲傷的時候,就會沒胃口,食而無味,甚至胃部不適想吐腹瀉。飲食的消化與吸收能力,跟人的思想、情緒、性格有密切關係。這裡首先從傳統中醫學的脾胃理論說起。 

很多人都知道,脾胃主管人的消化吸收,更仔細區分,胃是負責消化食物的地方,傳統術語叫作「腐熟水榖」,當食物消化之後,在胃裡頭就產生人的氣血津液,之後就會收藏在脾臟,而在收藏充足之後,亦會散佈給其他臟腑和上下周身去使用。 

傳統中醫不講「吸收」,而叫脾氣「散精」、「輸布」,中醫更為著重氣血津液是否流通,只要能夠通行到各個地方,就自然會被吸收、利用。因此,所謂「吸收」,端看養分輸送到哪裡去,為哪裡所用,能夠用上,那就是吸收得到了。 

脾胃有如工廠裡面「生產與加工」和「收藏與輸送」的兩大工作,其中脾就像倉庫那樣,主管收藏和輸出。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一個人的胃腑正常,能夠消化食物,但是如果脾臟功能不好,他還是能夠正常的飲食消化食物,可是消化食物之後所產生的精氣,即就未必能夠「收藏」在脾,也未必能夠「輸送」到周身使用,那從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能夠消化而不能吸收」。所以中醫上的獨特理論認為,人的消化吸收不單是要看胃腸,更要看脾和五臟的功能如何。 

脾胃在人身體的中部,胃消化食物之後產生的氣血津液,必然首先藏在脾,因此也可以說,所有食物消化之後所產生的氣血,都是首先可以「補脾」的。如果該食物所產生的精氣,其特性趨於上行或者下行,那就除了補脾之外,可能同時補心肺、補肝腎。 

「脾虛」是什麼?

既然脾是人體氣血津液的「收藏與散佈」的倉庫,「脾虛」也自然分為兩大類問題:脾虛可以指脾自身的氣血津液收藏不足,也可以指脾給其他地方的氣血津液散佈不足。實際上,前者是真正的脾虛,而後者按理論應當稱為脾氣不通,只是現代中醫也習慣把後者的情況,也可以是脾虛的一類。 

可是,這「收藏和散佈」的問題,未必是脾虛的根本原因。例如胃虛弱了,無法產生人的氣血,自然脾也缺乏氣血津液收藏;又如身體中間有濕氣停滯,則脾的氣血散佈可以受到阻礙;又如肝氣鬱滯克制了脾臟,也可以導致脾氣不能散佈。因此在中醫來說,「脾虛」的成因還要深究,可能是由於其他原因導致脾虛。 

故此中醫「健脾」往往細分為多種方法,例如有健脾和胃(開胃)、健脾益氣(補氣)、健脾利水(除濕)、健脾疏肝(理氣)等,實際上其功效都是倒過來的,即是:透過和胃以健脾,透過益氣以健脾,透過利水以健脾,透過疏肝以健脾等幾大類常見情況。 

具體的「健脾」中藥也有不同選擇,例如和胃健脾的有木香、砂仁、麥芽、甘草;益氣健脾的有人參、黃耆、山藥、大棗;利水健脾的有白朮、茯苓、薏苡仁;疏肝健脾的有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 

—- 廣告後繼續 —-



凡藥皆可「健脾」嗎? 

以上所舉的四大類補脾方法,可以稱為「狹義的健脾」,是一般認為脾虛的幾種細分類型。進一步說,由於「健脾」是指恢復脾臟「收藏與散佈」的功能,「健」就是指恢復脾的「健運」、「健康」,可是不單上述幾類藥物能夠達到此一目的,更可以說,任何中藥也可以是「健脾」藥! 

例如感冒的時候,風寒氣侵襲人體表面,也可間接導致體內的脾氣不能散佈出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治好感冒,去除身體表面的風寒氣,最後也可以健脾!這就容易理解,為什麼中醫治感冒的藥方之中,大都加上健脾益氣的藥物。 

又例如身體內有火氣,或者夏天感受了暑熱,導致了人體氣血津液消耗太過,脾臟收藏就不足了,這時首先要做的不是補脾,而是要用寒涼藥去除這些暑熱,只要不繼續耗損,脾臟自然能夠恢復;還如人體飲食寒涼太過,導致了脾胃虛寒,這時候要用溫熱藥驅除脾胃寒氣,實際上也是一種「健脾」,只不過中醫也會給另一些名字—「溫脾」、「暖脾」。 

所有藥物皆可以「健脾」的想法,可以稱為「廣義的健脾」,其實就是體現了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脾虛非一定要用健脾藥,要視乎脾虛的原因給予整體的診治。 

這是基於中醫的整體觀念思想,由於脾臟在人體的中央,就好比如果一個房間的中央有一個空調機,只要不同方向有風吹過來,也可影響中央氣的流通。 

吃飯也能健脾?!

健脾非一定要吃藥,健脾不只是中藥的專利功效,即使在《本草綱目》上的記載,白飯也有「益氣、和胃、補中、壯筋骨、益腸胃、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的效果(見「粳米」條目),甚至比「健脾」多出更多功效了!吃飯絕對可以補身,而非只有吃藥才補! 

其實,凡是食物皆能健脾!稱得上「食物」的,皆是可供人食用,作用較為平和,能化生人的血氣。各種食物有不同的補益程度、補益不同臟腑的特性,可是無論如何,吃下去的食物皆是先能夠補益脾臟。其實,只要吃多點飯,也可以有吃人參的效果! 

沒有脾虛不需要健脾。中醫講求中庸之道,講求過猶不及,過度健脾也可以讓人生病!很簡單的道理,吃太多米飯,也可以食滯甚至變肥!過度吃補藥,太補也會傷身。如果你在家用心熬製一鍋湯,加上各種補益藥材,可是由於人人的體質不同,很可能會好心做壞事。 

本文摘自《根本飲食法:怎麼吃比吃什麼更重要!還原基本意識飲食方法,邁向身心安定的終極健康》/李宇銘(香港註冊中醫師)/時報出版 

—- 廣告 —-




Exit mobile version